查看原文
其他

卖住宅还是一门好生意吗?

局姐团队 地产知识橘 2022-12-01


卖住宅是一门好生意吗?对于上一个十年来说,当然是。

不然怎么成就那么多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企业,在销售榜上轮流霸屏。

十年世道好轮回啊。

眼下,公开市场拿地,利润率死低死低,但可怜的房企们,还能有什么心眼呢:

不拿地,现在就死;拿了地,不亏死就谢天谢地了。

高周转突然就不灵了。

还能咋办?换战场呗。

我们发现,越来越多的房企减少了在公开市场拿地,纷纷玩起了旧改。

虽然旧改周期又长风险又大,但至少,拿到了有钱赚啊!

所以,克而瑞的数据说,截至2020年7月,TOP50的房企中,已经有61%涉足城市更新了。

上到恒大、万科这些头部房企,下到深耕城市更新领域多年的中小房企,甚至连小鱼小虾都在布局拿项目,唯恐错失下一个“住宅发展的黄金十年”。

当旧改都开始卷起来的时候,卖住宅,真的还是一门好生意吗?



在湾区,富力算是最早入局旧改的房企之一。

早在27年前,广州就开始进行大量旧厂房、旧城区改造,当时本地人戏称,“广州每一根烟囱的倒下,都有富力的一份功劳”。

佳兆业同样是领头羊。从1999年开始,改造深圳郊区的烂尾楼,如今佳兆业手握超1.08亿平的旧改土储,是“老二”时代中国的两倍。

“华南五虎”之一的合生创展,也在20多年前就介入广州的新基村,开发华南新城项目,甚至开创了征用70公顷集体用地的先河。

但总的来说,旧改时间太长,不确定性又高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除了几家对本地知根知底,深耕旧改市场的民企,这块蛋糕,基本无人问津。

也是,高周转的钱躺着赚多香啊,旧改的几个辛苦钱,真没必要。

但时代的馈赠,总有收回的一天。

2016年,“房住不炒”来了。随后的限价政策叠加“三道红线”和供地“两集中”,在公开市场拿地不但越发艰难,利润也薄得不行。

回头看看,旧改虽然步骤麻烦风险又大,但是,成本低,赚钱多啊!

于是,除了早期入局的几家零星的公司,不少房企主动趟起了这滩“浑水”:

如潮水般在一二线城市抢旧改的地,连市郊的村落都不放过——像非限购区增城和从化,不少招拍挂的土地都无人问津,可旧改却能成为被疯抢的香饽饽。

这些入局的开发商也变得多元起来。

“豪宅专家”星河湾,2019年开始做旧改,至今在广州已获得6个旧改项目。

专做旧改的“过江龙”升龙、大华集团和俊发集团,攻入大湾区,频频落子。

头部房企更是又准又狠——恒大和万科,在最新的深圳城市更新计划立项土储规模中已经力压不少本地民企,排入前十之列。

就连一向只愿深耕三四线城市的碧桂园,都在深圳的榜单上有了姓名。
 

真·啊。


 
民企卷个热火朝天也就算了,好歹也是市场自发的行为。

随着各家房企旧改的布局和占比日重,“有形的手”开始重新定义游戏规则,将“天平”拨向了另一边——

地方政府开始宣布和大力鼓励国企参与旧改了

讲真,对于职业经理人掌舵,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国企而言,本来没啥意愿趟这浑水的——

有个国企的朋友就推心置腹地和我说过,他们曾参与一个村的旧改,因为不太懂行,给平台公司砸了大几千万,却连意向企业入围的机会都没捞着。

“虽说是正常的试错成本,但领导害怕担责,以后再也不提旧改了”。

但现在,整体政策转向了。

旧改大户白云3月底颁布了实施意见,“鼓励区属国企参与旧村庄全面改造的前期工作”。
 

随后,黄埔、增城……纷纷发文,进一步明确鼓励区属国企参与旧改的倾向

更夸张的是南沙。

南沙直接在文件中将旧村改造项目分为三种类型,其中,被纳入区工作方案和广州城市更新项目储备库的共63个项目。

如果没在2021年4月1日前完成基础数据调查工作,“原则上由南沙城市更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开展”。

基本等于打了个包,全权送给区属国企

当然,扶持国企入局并非广州独有,全国其他城市也正陆续上演。

近日,上海成立了800亿元的城市更新改造基金,资金来源均是赫赫有名的央企、国企和险资。

想要用这个基金?对不起,仅面向央企、国企开放。

对于这个操作,有“接近该基金的人士”表示:民营企业拿不出一大笔钱投入7-8年,这么“豪横”的企业会选择直接到公开市场拍地啊。

而天津近期也明确提出,对于改造周期长和市级重大项目,由具有实力的国有企业作为“操刀”主体。

而且,天津市城投集团作为地方政府的“长子”,获得了与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1200亿元的合作授信机会。

啧啧啧,真是令人艳羡。

这一系列的举动,基本宣告了各个地方国企在城市更新中可以获得的巨大“声浪”和优势扶持,而民企好像只能……自立更生。

短短几月,中小房企入局旧改的先发优势荡然无存,这块肥肉,是越来越吃到嘴里了。
 

但扪心自问,无论是招拍挂,还是旧改,卖住宅这事儿,真的还是一门好生意吗?

回头看看过去房价暴涨的年代,房企只需要拼命借钱拼命拿地拼命高周转,光靠赚快钱,就可以登上福布斯排行榜。

到了现在,房地产行业遭遇了史上最严厉的“围剿”,针对住宅的调控“万箭齐发”,房企不得不在旧改领域扎堆——

虽然前期脏活累活多,但只要处理好拆迁和复建,兜兜转转,大都能转回大家熟悉的,卖住宅的模式。

但,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简单粗暴的“赚快钱”么?

在住宅赛道“躺平”太久,产生路径依赖后,大部分房企真的已经很难花心思去琢磨其他的商业模式,做真正的多元化了。

那些资金沉淀大、运营要求高,需要精耕细作的持有型赛道,就算可以穿越经济周期的牛熊,但却少人问津。

因为这需要极大的克制力和长期主义精神。

比如说,龙湖。

这家女掌门人掌舵的房企早早放弃了对规模的追求,从2011年开始,就前瞻性地把销售回款的最高10%,投入到持有型物业。

这样的策略带来的,是龙湖在过去十年的绝大部分时间,少有享受过Top10房企的殊荣。

但好处是,这十年,龙湖在商业地产、长租公寓等领域,已经有了自己的护城河。

再回头看看,同为“地产川军领头羊”,却不得不官宣45.44亿元债务违约的蓝光发展。

在大鱼吃小鱼的年代,留给民企,尤其是中小型民企选择差异化战略的时间,真的,不多了。
 
以上为正文,来自熊先生

更多楼市原生内容,欢迎关注局姐的「地产知识橘」↓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